史学与演唱本体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2021/05/10

在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中,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涉及较多,例如:针对流行音乐演唱的某个技巧、某位流行歌手的演唱风格与形态、某个阶段的流行音乐事件等,而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考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现从史学、演唱本体两个较为重要的视角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整体性的关照,讲求其中大家容易忽视以及在认知上较为模糊甚至错误的几个问题。

一、史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一)中国流行音乐及其演唱风格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分期问题,音乐学界有诸多争议。笔者根据大史学界的分类方法、标准与中国流行音乐自身发展的规律特点,认为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图1 黎锦晖(左)与黎明晖(右)

我们深知“1927年由黎锦晖创作、黎明晖(图1)演唱的歌曲《毛毛雨》(图2)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迄今已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其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受众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文化形式。”

图2 《毛毛雨》唱片(百代唱片公司出版)

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就是演唱,而演唱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其风格的把握。中国流行音乐及演唱风格经历了多个时期与地域的发展变迁,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7年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的中国上海时期。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社会因素对当时的流行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演唱风格以黎明晖为代表的“鸡猫子腔”,周璇为代表的“小妹妹腔”最为典型,音乐风格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爵士乐、叮砰巷、拉丁音乐等。流行音乐演唱形式的出现成为社会新型的娱乐商品,增加了音乐受众,体现了当时男性娱乐化的主题诉求,同时也蒙上了“靡靡之音”的影子;第二阶段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港台发展时期。由于大陆的政治原因,中国流行音乐从上海转入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地区发展,以葛兰轻快、爽朗,许冠杰的“粤语腔”演唱风格最具代表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流行音乐崛起,以姚苏蓉明亮、轻快、“戏歌腔”,邓丽君甜美、婉转、柔情,刘文正清秀、纯净、“校园民谣”的演唱风格为代表。其中,邓丽君的演唱对整个华人音乐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阶段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直至今的两岸三地共同发展时期。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模仿港台地区的演唱风格为主,其中以李谷一的气声唱法、崔健的摇滚风格、范琳琳等人的“西北风”风格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00年代,流行音乐及演唱风格开始全面发展,多元且细化,逐渐与世界接轨,主要集中在主流流行、摇滚乐、民谣、民通的演唱风格上。1979年至2000年的香港地区以主流流行演唱风格为主,台湾地区以主流流行、流行摇滚的演唱风格为主。进入21世纪之后,两岸三地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当代R&B演唱风格与流行摇滚成为主潮。此时的流行音乐演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大,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音乐文化商品,它根植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呈“日常审美化”状态。

(二)中国流行音乐史学研究中被忽视或被错误认知的一些问题

第一,音乐人姚敏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的香港地区,创作的很多歌曲被记载是其原创歌曲,但事实上是西曲中词的改编作品。歌曲《我要你的爱》就是其中一首,歌曲的旋律来自1955年乔恩·亨德里克斯(Jon Hendrix)创作,美国歌手乔治亚·吉布斯(Georgia Gibbs)演唱的歌曲I Want You To Be My Baby(《我要你的爱》)。姚敏只是在配器上做了适当改编,由冯凤三中文填词,葛兰来演唱,其并不是原创作品。这一点,笔者通过E-Mail与香港流行音乐研究学者黄志华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他的佐证。

第二,对R&B演唱风格理解上的偏差。业内很多流行音乐人指出“陶喆、王力宏、周杰伦的演唱是R&B风格”,这在大大小小的电视荧屏上时常出现,尤其是歌唱比赛评委的点评中。他们的演唱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属于索尔(Soul)演唱风格。当时索尔演唱风格传入我国台湾地区的时候,一些音乐人武断地把这种演唱风格称为R&B,致使以讹传讹到现在。在这一点上,笔者曾与美国的流行音乐学者戴维·安东尼(David Anthony)教授、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先生、香港的流行音乐人鲍比达先生进行探讨,他们也认可为索尔演唱风格的观点。

第三,很多大陆学者曾认为“台湾在1965年之前没有真正的流行音乐”,但是笔者在进行流行音乐史料的搜集中发现,20世纪30年代台湾地区就有了本土的流行音乐。1932年上海联华电影公司拍摄的黑白无声电影《桃花泣血记》在台湾上映。

图3 詹天马

图4 王云峰

当时为了配合电影的放映,詹天马(图3)作词、王云峰(图4)作曲创作了同名主题曲并由纯纯(图5)演唱,经日本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录制发行。

图5 纯纯

这首《桃花泣血记》(图6)即是台湾第一首流行歌曲。这在台湾流行音乐学者庄永明的专著《1930年代绝版台语流行歌》(台湾台北市文化局2009年版)、黄信彰的专著《传唱台湾心声:日据时期的台语流行歌》(台湾台北市文化局2009年版)等多种版本的台湾书籍中都有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图6 《桃花泣血记》唱片(日本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出版)

第四,邓丽君演唱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演歌的影响,尤其是其颤音技巧同日本女演歌歌手的发声状态非常相似。就此除了从听觉上的推断外,笔者在台湾的流行音乐史料中也找到了答案。在台湾出版的王赞元的《再现群星会》(台湾商周出版2007年版)一书中,笔者找到了邓丽君曾经在日本学习声乐的记载,“年轻时的邓丽君曾在‘国之宝’(原址在西门町国宾戏院楼下)演唱,当时的邓丽君唱歌蹦蹦跳跳,走的是青春活泼路线。前往日本发展后,邓丽君的歌声与唱腔在日本受到老师的修正与教导而有长足进步。就声音表现来说,邓派招牌柔美的转音其实是受到日本演歌的影响。”这对研究邓丽君的演唱风格有直接的意义。

第五,许冠杰是香港粤语歌潮的发起者,其“粤语腔”的演唱以及个性化的音乐创作与其之前的流行音乐有较大的不同。这种突然的转变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这在大陆的流行音乐资料中未有记载。笔者通过到香港搜集资料后发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学者吴俊雄出版的《此时此处:许冠杰》(香港天窗出版社2007年版。是一本许冠杰的口述史著作,由吴俊雄对其提问后进行整理而成的著作),这其中记载“许冠杰的演唱与创作是受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影响”,“许冠杰自十六岁开始玩电吉他,长期迷恋Elvis(猫王),崇拜Beatles(披头士),要他做一些这样奇怪混杂的粤语歌,可有挣扎”。“我(指许冠杰本人)作的曲,深受Beatles影响,我好多歌你会发觉有Beatles的影子存在。我喜欢从他们那些‘歌路’那里去发掘东西”。这对研究许冠杰的个人创作与演唱,以及香港的粤语潮都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发现1964年披头士乐队到香港的演出对日后香港出现的乐队热潮也有直接的影响。

二、演唱本体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一)流行音乐演唱风格越来越多元且细化

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1世纪之后与世界流行音乐的逐渐接轨,音乐风格与其相对应的演唱风格越来越多元且细化。涉及主流流行、传统爵士、流行爵士、乡村民谣、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军旅民谣、拉丁、当代R&B、布鲁斯、新世纪、主流摇滚、流行摇滚、朋克、重金属、民族摇滚、“西北风”、“民通”、民族流行、音乐剧、B-Box、戏歌、甜歌、说唱、音乐评书、电子舞曲、嘻哈、阿卡贝拉等。

(二)演唱风格不是替代式的,而是叠加式的

流行音乐虽然是注重娱乐性、时尚性、时代性的音乐形式,但其演唱风格是只增不减的。只是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主流风格而已。从最早黎明晖的乡村民谣演唱风格,到周杰伦的当代R&B、汪峰的流行摇滚演唱风格,这些演唱风格并不是此消彼长、替代式的,而是叠加式的。

(三)流行音乐演唱技巧越来越多样

中国流行音乐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风格丰富多元,与之相对应的演唱技巧也是越来越多样,涉及真声、假声、真假声转换、约德尔唱法、混声、轻声、气声、喊声、嘶哑声、实唱、哭腔、挤压声、颤音、高音关闭等。

(四)演唱风格个性化越来越突出

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及标准在发展和变化,很多个性化演唱风格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例如:雪村搞怪方式的音乐评书、周杰伦含糊不清的咬字、吴莫愁拿捏式的唱腔等,这些都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演唱审美标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这是流行音乐演唱的历史观问题。每个时代都应有每个时代的演唱风格与审美标准。

(五)演唱者的声音色彩丰富

演唱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歌手声音的变化有关。流行音乐演唱发展至今,歌手的声音越来越有特点,声音的色彩常在业内称为“声音辨识度”。歌手的声音色彩已经成为流行音乐演唱比赛中评比打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明亮、黯淡、沙哑、中性、唯美、圆润、飘逸、甜美、朦胧、清纯、粗糙、直白等声音特点在当今的流行歌坛均有体现。

(六)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女声音域、换声点上的差异

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男歌手各声部音域、换声点基本相同,但两种唱法女歌手声部的音域与换声点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美声唱法中女声使用混声较多,越到高音混声效果越明显,假声成分越多;而流行唱法则是低、中、高三个声区都要以真声为主。根据笔者对歌手的实际测量与采访后综合发现:

从谱例1、2可以看出,两种唱法各自对应的同一女声声部的音域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美声唱法各个声部音域的最高音相应地比流行唱法要高很多(四至五度)。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女声各声部之间的换声点都较为明显——在低音区和中音区之间的换声点称为第一换声点,在中音区与高音区之间的称为第二换声点。流行唱法的女声在低音区与中音区之间没有明显的换声点,只有在中音区和高音区之间才有明显的换声点,换声点的位置与美声唱法也不相同。大致说来,流行唱法女高音的换声点在c1、女中音在a1、女低音在g1。

(七)流行音乐演唱的发声及相关特征

1.呼吸方式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是声乐界认为最为科学的呼吸方式。流行唱法大多也使用此法,这是三种唱法共通的一面。例如:邓丽君、孙楠、李琼等歌手都有良好的呼吸状态。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有一大批歌手使用胸式呼吸法,例如:黎明晖、崔健、汪峰等,这种现象在摇滚歌手中较为多见。

2.共鸣腔的使用

美声唱法要求在低喉位上发声,胸腔、咽腔与头腔这三腔共鸣都需要参与,属于整体共鸣。但是流行唱法不需要太多的共鸣效果,不符合其审美标准,它采用电声扩音。有些歌手使用一些胸腔、咽腔共鸣只是为了增加声音的磁性,对声音进行润色而已。只有极少数的高音歌手或者“民通”歌手才追求高泛音的共鸣,例如:刘欢、孙楠、谭晶等。

3.腔体适度打开

流行唱法的咬字吐字是自然说话式的。腔体不像美声唱法那样需要完全打开,否则就会与歌曲的演唱风格与咬字发生冲突。例如:当代R&B风格的歌曲在演唱时就需要慵懒的状态,不追求全共鸣、字正腔圆式的演唱方式。因此,在流行音乐演唱中,无论是低音区、中音区还是高音区,喉咙都是适度地打开。具体来讲就是在演唱时,不需要完全打开腔体以追求充分、整体的共鸣,只是做到嗓子不挤、喉咙声道通畅、声带振动没有受阻、气息流畅即可。腔体打开得太大,声音容易变厚、音色偏暗,出现咬字不清或撑喉的现象,往往还会导致高音唱不上去;反之,不打开或打开得不够,声音容易干涩或没有音色效果,演唱高音时往往会出现破音或挤压声带的现象。流行歌手在演唱时大多都是腔体适度打开,但也有少数歌手打开得过大,如:李香兰、刘德华等,或打开得不够,如:汪峰等。

结语

中国流行音乐属于世界流行音乐的一部分、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与演唱风格独具魅力。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异常曲折,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曾经“哨声匿迹”了一段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当然,这是由于流行音乐自身的娱乐性特征与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综合造成的。即便是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处于“墙里开花,墙外红”的局面,始终被学术界所漠视。另外,从流行音乐本体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有其自身的审美标准,我们无需且不必从其他音乐类型来去审视它、评判它,这样有失对其的定位。流行音乐与其它音乐类型的差异,其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即是其存在的重要基础。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Funded by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中韩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0M670688)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托举项目)“流行音乐学的设置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UC200B018);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慕课课程建设项目“流行音乐演唱”(项目编号:JG20001);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科研资助项目“韩国传媒音乐教育体系研究——以流行音乐教育体系为例”(项目编号:AMRC2019-12);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2018—2019年国际学术交流资助项目“中韩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ISEF2018—2019);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流行声乐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90081);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训练项目“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项目编号:JG20112);

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FSUSKJD-15002);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与审美”(项目编号:JG201901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韡,音乐学博士,音乐学与教育学双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