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情感与自由的表达——杜红建的油画印象
2020/12/08 米兰

自然的情感与自由的表达

——杜红建的油画印象

米兰

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语言特质与艺术图式,否则就会流于世俗,沦于平庸,其艺术品质必遭质疑。在关注杜红建的油画作品时,我注意到他笔下的世界绝不是单纯的对所见之物的堆砌,而是来自于他个人心灵鸣动而引发的情景交融后的重新定义;他的创作早已由单纯的以人或景物为主题,衍变为以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为主题,尺幅之间所呈现的“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之境界,体现着“万物皆有秩序”的哲学思想,体现着杜红建灵魂与精神上的某种追求。

我在画展上欣赏过杜红建的作品,而对他整体油画艺术的了解,来自五年前出版的一本杜红建作品集《心梦》。从中可以看出,杜红建擅长的,显然不仅仅是“自然风光”这一种题材,他的抽象画、它的颇具古典意味的人物与景物交织的画作,更令人印象深刻。杜红建与我有同乡之仪,我们的家乡都在那片半山区、半平原的土地上,也许因此,他的一组《在希望的田野上》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尤其强烈;那些在田野上劳作的男人和女人,骨骼健壮,体态健美,人物形态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即使对美术作品缺乏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画者的功力。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认为,生活在农村的人,少伪装,本性更为真实,艺术家若要表现人类的本性,取材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不失为一条捷径。杜红建本人不是农民中的一员,但他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农村、农民与他近在咫尺,他经常背起画夹到山里、到野外去,粮农、菜农、果农匍匐的身影,他并不陌生,在他们身上寄托自然朴素的情感、对自由的赞美,对它来说并非难事,简直易如反掌。

杜红建的另一组油画《心游·梦园》体量更大,艺术图式以其非具象性也更具审美张力。在这一组现代风格的画作中,我却看到画者秉持古典秩序观察世界的目光——这种古典秩序并非源于自然,却是画者心灵中的“绝对律令”。在这三十八幅画作中,那朦胧的、似有若无的阻隔、遮蔽、欲说还休,不正体现着当下人们的困惑、纠结甚至苦恼的生活状态?其中第20-26号作品,草木深处皆隐现裸女,杜红建只勾勒出她的曲线,她没有眼睛、没有嘴巴和耳朵,她不能说,看不见也听不见,她处于“无我”状态,其中包含的深刻寓意,值得体味。

在《清幽·傲放》组画中,杜红建画的是荷,是莲,也是他心目中的女人和爱。这组画的气氛营造,给予人的视觉感受、瞬间印象等,得益于他对色彩的妙用,那种淡淡的绿、粉蓝、粉紫、粉红,在我看来就是花想要的自由——我喜欢不鲜艳!众所周知,色彩是每一位画家使用的基本元素,比如文森特·梵高,最多使用的,是鲜艳的、火辣辣的色彩,以此表达他强烈的情感。杜红建在《清幽·傲放》中,使用了安静平和的色调,展示的是他个人对生命的另一重理解:学习植物简单地活着,所以水莲在早晨的微光里开了。

我家钢琴背靠的墙上挂着一幅油画,画的是荷塘,清幽的蓝调,高低错落的七支莲蓬,象征着音乐里的七个音符。坐在琴凳上,面对杜红建这幅大作,我常常不由自主吟诵起王小妮的诗句:“顽强地对白粉说话的水莲/光拉出的线都被感动/洞穿了多少想象中没有的窗口。”——正所谓艺术是相通的,画家与作家、油画与诗歌,不一样的语言系统反映着同样的人类情感和迷思。

杜红建说过苏格拉底那句话: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对油画艺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对大自然有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的慈悲和敏感。目前,杜红建也许还称不上“大画家”,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恣意地走向旷野,挥洒自然的情感,就是快乐;任凭性情发散,自由地在艺林中徜徉,就是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