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书画家李振东黄河风情写生作品微展
2019/11/11

李振东,字东蔚,山东阳信人。任教于滨州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似是而非

在当下,“像与不像”成为大众对绘画审美的口头标准。“像”有两个层次:一是形似,指造形准确,是造形的标准。二是神似,是传神的标准,只有传神才是真正的像。形似不一定神似,神似也不一定形似。也就是说:神似与形的准与不准没有必然的联系,肖像漫画就是最好的例证。能做到形似不易,神似则更难,形、神都似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形似悦目,神似需用心品。做到形似的像,需要下两年的功夫,要做到“不似之似似之”,则至少需要十年。

“不像”也分两个层次:“画不准”和“不画准”。画不准又分无意画准和有意画准而不准,二者有天壤之别。无意画准的是儿童画,自然天成,质朴纯真。有意画准而不准的各级学生,缩手缩脚,大都为画不准而痛苦,是形奴,是被动的。不画准是主宰形,是主动的,是不受实象所拘,是追求熟后生,是熟知物性、融入性情后自然挥写,是摆脱物象束缚后的散淡自在,是物我两忘后的自然天成。此类绘画更具有艺术性,徐渭、八大既是杰出的代表。徐渭就曾在百花卷题诗中写道:“葫芦依样不胜楷,能如造化绝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

像与不像都是相对的,不论是西方的写实还是中国的写真,都不比摄影作品尊重客观,但在“像”的程度上,摄影未必能赶上绘画,因为绘画都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处理,使感受、神情更加突显。“像”取悦于目,易被接受,“不像”需用心品,往往曲高和寡。求形似不易,至少需要两年的训练,欲求不似,则需要至少十年。前者是技术难度大;后者是观念作梗。从形似到不似是一种理念的升华,也是作画状态的调整。

一幅好的作品应是创作主体的心性与客体的物性融合展现在作品中,但往往是由于对形的渴求而谨毛失貌、伤及神韵。白石先生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准与不准,是一种“度”的把握,如何拿捏,要看每个人的观念和修养。画画离不开形,但对待形的认识与观念不同,就产生了具象、抽象、意象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具象、抽象、意象造型形式中无优劣之分,只要作品能体现作者之情,又能尽物之真性,主体和客体融合为一,定是高境界佳作。

具象绘画在近代的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视,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过度的训练与强调“形准”,把形放在第一位,使得学生对“形”除了知道“准”之外,几乎失去了那种“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的感受力。单一的照搬模仿物象,形再准,也不一定神生。今人写生,必摆模特对之,试想模特坐数小时都木讷了,又如何画传神?前人主张在“叫啸谈话之间”静求本真性情的取神写真方式,是主张“神”第一位的。先对物象有感受和兴趣,再得物象之真性,方能生动传神。

抽象、具象,道理是一样的,都有空间、结构、光彩和颜色的问题。抽象绘画无论是冷的、热的,都有来源和出处,或意在笔先,或意在笔后,都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出发点,抽取纯粹的形色,表达类似于音乐感的节律。它是一种观察方法,也体现一种观念,更彰显一种生命状态。走入抽象需要克服自己很多对形的“成见”和审美习惯的屏障,需要跨越多级门槛才能进入的审美模式。跨进去不容易,读懂它更难。世人以看不懂的统称抽象,其实,能看懂的也未必能全部解读,只能是心有灵犀的意会或对某一点的心灵共鸣,未必是作者心声的全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意象绘画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它是中国绘画的主旨精神,不受客观形象束缚,不模仿客观物象,而是迁想妙得,写胸中心象,以气韵求其画,形似在其间。石涛在题画中再三说:“天地浑溶一气……不似之似似之。”“不似之似当下拜”。齐白石的艺术历程和创作经验,是从追求“似”到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最佳范例。“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对传统绘画形神关系、物我关系理论的独特阐释,也是对意象造型最通俗的解释,并成为中国画美学的物化形态重要标志。

苏轼言:“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在很多文献中的解释是:“论画以形似,像儿童一样简单幼稚。”其实那是误解,儿童的眼光决不是“论画以形似”的。儿童画的天真、清纯、浪漫的想象和稚趣的夸张,是天然地具有“似与不似之间”的品格。童心就是真心、真情、单纯而执着,毫不矫揉做作,一派天性流泻。历来多少大画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无法而法”,不正是保持并提升类似儿童画的那种天性吗?象苏轼这样的艺术大家揣其本意应当是:“论绘画的形似程度,应接近儿童绘画的自然天成。”这与苏轼对诗追求自然清新是一致的。

绘画造型的形式就是观察的问题,观察方法决定画法。绘画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画感受。心决定你的眼,眼引领你的手,手法是心灵的体现,心中有故事,作品就有内容,能深究进去,能“性与画会”,有“画外之意”,象唐诗一样,初视平淡,久视神明。造形不受实形所拘,随着感觉,由着性情,追求物我交融的状态。“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正如徐渭题画蟹图所云“虽云似蟹不甚似,若云非蟹却亦非。”看似逸笔草草、漫不经心,实则有条不紊、经意之极。

高青五合庄黄河风情写生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