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丈八佛
2019/12/04 文/窦同霆 图/张丹

话说丈八佛

窦同霆

在博兴县湖滨镇有一个村庄名叫丈八佛村,该村为何叫丈八佛村?不言而喻,就是因为村内有一座高大的石佛雕像—这就是丈八佛。说起丈八佛石像,那可是闻名遐迩,妇孺皆知。

那么丈八佛究竟形成于什么年代?经历了那些重要发展时期?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她的社会历史价值何在?本文拟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予以述说。

一、丈八佛来历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黄河连年洪水泛滥,沿黄河一带的老百姓深受其苦。河水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以为食;河水淹没了村庄,老百姓无处安身。有一年,黄河再次发大水,受灾的老百姓大都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去了.只有那些老幼残疾,由于行动不便,不得不留守家中艰难度日.在博兴县城南有一个村子,村名叫寨高,全村人也都姓高。其中有一户人家,家中七口人,兄弟四人奉养着一个长年卧床不起的老母亲,四兄弟中只有老大娶了媳妇郑氏,并生了一个儿子。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个家庭的老大两口子可是犯了难:举家逃荒吧,母亲年迈多病走不了,老大留下照顾母亲吧,让妻子带着几个年轻的兄弟和儿子外逃,路上更是不放心,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郑氏自告奋勇留下照看婆婆.郑氏说:“你们去吧,路上好好照看着几个兄弟和儿子,我在家和咱娘一块混,我们女人饭量小,相处也方便些,兴许还能活下来。记住,不管你们到了哪里,不要忘了还有我们娘俩、还有这个家就行。”自此,一家人就分开了。

家中的男人们走了之后,家里只剩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起初,她们还可靠一点点剩余的杂粮维持生计,不久就开始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大水淹没了农田,连点野菜都无处去采,郑氏只得到处寻找能吃的树皮、树叶来填满肚皮.而且由于营养不良,婆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郑氏眼瞅着婆婆痛苦呻吟,自个的心里也不好受。几个月后,大水下去了,天气转凉了,外出逃荒的人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家乡,郑氏每日里盼着丈夫他们回家,可到头来连个人影也没盼到。

婆婆的病越发的重了,郑氏担心婆婆真有个好歹,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可倒是怎么办呀!她思来想去,唯有自己多吃点苦,也要让婆婆活下去,她四处寻医问药,烧香求神……

忽一日,她精神恍惚地看到面前有一仙人,一路引导着她去了村北面的水井旁,要她从该井中打水熬药,并教导她如此这般地给婆婆熬药、用药,还说婆婆的病一定会有好转。她到了井旁正待提水,蓦然看到井中有一石人正从井口向上钻,她惊惧地“啊”了一声,撂下担杖和瓷罐拔腿就跑,当时,天色已晚,朔风怒号,突然间漫天飞雪,铺天盖地,她趔趄着一路喊着、跑着向村中奔去。村里有人闻声从家里出来,看到她像个雪人一样惊慌不定的,就问她到底出了啥事。她这才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人们:“了不得了,村西边那口水井里长出个石头人,金光四射,正呼呼地向上长呢!”

“真的吗?那石人有多么大呀?”人们好奇地问。

“我看那样子,少说也得长一丈八高,不信你们去看看的吧。”

此时此刻,黑灯瞎火的,又听郑氏说的邪邪乎乎的,谁也不想冒雪去到村西头看个究竟。

第二天早晨,早起的人们果然发现了村西边水井的奇异现象:井上边长出了一尊高大的石佛,石佛双脚踏在一朵很大的莲花上,右手托天,左手撑地,还冲着前来看他的人微笑呢。

人们见此情景非常惊讶,赶忙在雪地上跪下向大佛磕头,并且还按郑氏说的,从莲花座下边的井里打水给生病的人喝,说来也怪,凡喝过这个井里水的病人不久全好了。郑氏给婆婆喝了井里的水,婆婆居然从床上起来如好人一般了。过了不多时候,郑氏的丈夫也带着三兄弟和儿子回来了,并且,三兄弟中两个大的还领了媳妇回家。

从此,老佛爷来除水患,救众生,治百病,济贫难的消息很快在十里八乡的传开了。“丈八佛”的名声越传越远,人们也喜欢把寨高村说成是有丈八佛的村,后来,寨高村就干脆更名为丈八佛村了。

这就是丈八佛来历的传说。

二、丈八佛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佛文化源远流长,而石佛造像乃是佛文化的突出标志。经考证调查,我国的佛像大都是依山造佛,这样就地取材,因山因石雕琢,既省却了运输的不便,又节省了巨额的费用,可谓两全其美。例如,济南的千佛山,就是依山造佛,因佛名山;再如四川省的乐山大佛,乃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弥勒佛坐像;还有浙江的普陀山,被誉为“南海佛国”、“佛教圣境”。而我们博兴的丈八佛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现存全国平原地区最大的石刻雕像。

根据历史记载,丈八佛石像雕成于我国佛教盛行的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系立式、单体青石圆雕。通体高7.15米,由佛像和莲花座两部分构成,其中,佛高5.6米,莲座高1.55米,莲座底面积7.36平方米。佛像高髻、方面、阔耳,身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曾支祗,胸前打结,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整体造型生动,比例准确,衣纹流畅,面部表情庄重严肃,神态自若。整个雕品可谓技艺精湛,匠心独具,巧妙绝伦。

丈八佛偌大的巨石,是如何运达此地,就中国古代的运输能力来说实难解说,这大概也是丈八佛的谜团之一。

 三、丈八佛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丈八佛石像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这些年来,该地区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洪水,也经历过多次地震,但丈八佛石像总是岿然不动,其坚其固,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丈八佛建造之初为单体露天石像,可自从有了丈八佛,很多人从远处赶来祈求大佛保佑,丈八佛香火日渐旺盛,居住在丈八佛附近的人就琢磨着:丈八佛为周边的人祛病除灾、让人们普度众生,我们必须对她加以保护才是,那么怎么保护呢?只有在丈八佛像四周建造大殿,方可让大佛免受日晒、风吹、雨淋之苦。当地就有领头人召集能工巧匠设计营造大殿的方案,并上报乡县衙门请求扶持、批示。大概到了东魏武定年间,佛文化一直得到从皇上到庶民的推崇,衙门里对修佛殿、造佛像的事那可是有求必应,所以修建佛殿的报告很快被批准,并调拨专款予以扶助,民间也发起捐赠,就这样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大佛殿终于建成,并命名为“兴国寺”。

据丈八佛碑文记载,元朝元贞二年、明朝景泰元年、万历元年、清朝道光六年,均重修过兴国寺。且兴国寺一直香火不断,有时还相当旺盛。到了清朝末年,兴国寺因年久失修,大殿坍塌,香火败落,仅剩丈八佛裸露其间,可怜这一兴盛千年的大佛再次饱受了日晒风吹雨淋之苦。“文革”期间,佛教被列入封、资、修的东西,因而受到冲击,丈八佛也遭到人为地破坏。

改革开放后,佛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被破坏的丈八佛进行了修复,并被列入博兴县重点保护文物。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深圳外商欧通国先生捐资410万元重修兴国寺,新建了“大雄”、“天王”两座大殿和一座山门,丈八佛重又得到了保护。2001年,当地政府和人民融资实施了兴国寺二期保护工程,拓展、硬化了大殿广场,引进了石佛群像,增添了配套设施,兴国寺建设日臻完善。2005年11月,经山东省宗教局批准,兴国寺成为正式佛教活动场所、合法寺院,还举行了盛大的兴国寺佛像开光仪式。至此,兴国寺重新再现了昔日的辉煌。

四、丈八佛庙会

农历正月初八是丈八佛庙会的日子。

每年的这一天,不等天亮赶会的人们就涌向丈八佛村兴国寺大殿门前。这些人中,有的是皈依信徒,他们要在这一天集体念经、许愿、做法事;有的是专门来推销佛教用品、小商品或者食品的;有的是一些乡村玩杂耍、搞说唱的艺人;也有些人纯粹是来赶会、看热闹的…因为这个时候春节刚过,又是冬闲时节,人们大都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来赶庙会的人就特别多。由于人多、场面大,当地政府以及宗教系统的工作人员常常要出面组织和协调,维持正常的活动秩序。

我们还是来看看庙会上的情景吧。你看,一大早,丈八佛村中心街的两侧就摆满了临时摊位,有的干脆摆起了地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卖檀香冥纸的,有卖各种饭食、水果之类的。也有玩杂耍的,唱戏的,测字起名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来看了,纯手工的灯笼,又结实又好看,快来买了!”“看看吧,多么漂亮的泥塑人啊,来一个!”商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抑扬顿挫地吆喝着,吸引着过往的客人。销量大的还是檀香和纸钱,如今的香烛,经过精心设计、金光灿灿、又粗又大,简直让人吃惊。金黄色的烫金包装上书有“平安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吉祥字样。虽然价格贵了些,可购买的人还是接连不断。因为在他们看来,逛庙会不烧香那就是一种天大的缺失。

当随着拥挤的人流来到兴国寺庙门前,只见朱红漆墙壁上镶嵌着大红色拱形门窗,四角飞檐下雕梁画柱,以蓝灰为主色调的大殿内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进入 “兴国寺”大门,迎面的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着一尊高大的弥勒佛像,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内有一组对联十分有趣:“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由于人群拥挤,不能跪地祷告,虔诚的人们只有拱手施礼、心中膜拜,期冀弥勒佛祖带来好运,年年天天笑口常开。

从天王殿出来,是雄伟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左侧是药师佛,右侧是阿弥陀佛。走出大雄宝殿,再往后走,就是兴国寺闻名的丈八佛了。丈八佛系青石圆雕单身立式佛像,法相庄严,面容慈祥,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双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大雄宝殿前,有两个僧人着宽衣袈裟,手捻佛珠,口里念念有词。前来烧香磕头的人数不胜数,许多香客请了檀香或其他别的香烛,在丈八佛殿前双膝跪地,闭目许愿,叩头祷告。祈祷、默念的内容,大概是希望大佛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一生平安、财源广进、幸福无疆之类的吉祥语。

参加庙会的佛教信徒、皈依们,往往不辞遥远的赶来,他们要来参与一些法事、举行诵经活动,这些大都有高僧们专事安排,我们不得而知。

五、丈八佛文化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自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当地名胜之一的丈八佛也形成了独到的丈八佛文化,并影响着很多人的思想和生活。丈八佛文化的核心是佛教伦理思想。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众生平等观念、克制自我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一)、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促使人们自律,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奢华。佛教讲求克己,特别强调抑制自己的贪欲和私念。对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对其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大的约束力,因为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人们在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往往会顾虑佛经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因果报应,于是就会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行为。(二)、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民众。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鼓励人们多做善事,这种精神观念随着佛教影响在民间的深入和扩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在现实生活,有相当多的人能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从事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事,以得到心灵的安慰。(三)、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随着佛教伦理观念同传统观念的结合,佛教伦理观念逐渐为人们所借鉴和接纳,在相当多的人的潜意识中,按照佛教的行为规范办事,是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的,这些观念就起着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社会在发展,佛教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发展.佛教过去对当地人们的思想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后还会继续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认清丈八佛文化曾经并且现在仍然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我们思索如何使佛教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所应有的作用,是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我们应正确对待佛教文化,适当对它进行一些改造,去除糟粕,引入新的东西,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好地造福于这方热土。

作者简介:窦同霆,博兴县锦秋街道人,退休前任教于博兴六中。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曾多次参编地方志书,诗文多发表于地方报刊及网络平台。

(本文图片均为张丹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