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立秋
2022/08/09 张海鹰

诗意立秋

张海鹰

“新凉涤残暑,细雨作秋声。”2022年8月7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标志着天气由热转凉。

“枇杷晚翠,梧桐早凋” 。立秋时节,梧桐是万木中最先落叶的,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据记载,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待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唐代有一位诗人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意思是说,久居山里的和尚不纪年月,当他看到一片梧桐枯黄的树叶飘落而下,才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人间。成语“一叶知秋”,说的即是此意。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古人往往于立秋之日填诗赋词,以自然萧瑟之秋隐喻人生短暂之秋。唐代诗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云:“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杜牧的《早秋客舍》云:“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唐代孔绍安这一首《落叶》,道出秋季是一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

白居易的《秋思》是感慨万分:“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是李白笔下的悲秋之作,秋夜、秋风、秋月、秋叶、秋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再加上对旧时恋人的思念,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秋月下,落叶随着秋风飞舞,似聚似散,仿佛人生的聚散离合,就连树枝上的寒鸦,仿佛也被思绪困扰着,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相思,凄楚迷离,肝肠欲断。早知相思这般苦痛、这般煎熬,当初又何必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呢?

白居易逢秋是悲人生苦短,李白逢秋是相思苦长,杜甫逢秋则是以忧国忧民之心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情怀,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就在众多诗人悲秋之际,隐居终南山的王维却慷慨以歌“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之情怀,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山居秋暝》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是“尚秋”,刘禹锡则是“喜秋”,他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被贬郎州后,正逢立秋时节。自古以来,每逢秋天,文人墨客都会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而诗人不悲观不消沉,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范成大既“尚秋”“喜秋”又“爱秋”,并作《立秋二绝》,其一为:“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诗人面对一年的时光已经过半,既不伤感又不失意,而是迎着凉爽的秋风,由衷庆贺秋季的来临。《立秋二绝》其二云:“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诗人说,立秋之日,天气转凉,戴楸叶、咬秋瓜,嚼赤豆、服井花,洗濯愁闷,安排笑口,以欢愉的心情迎接金秋的到来。

立秋的“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诗有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鲁北无棣,玉米扬花,高粱抽穗,枣儿泛红,棉铃摇曳,到处呈现着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作者简介:张海鹰,“北大荒”人,新闻记者,现供职于无棣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