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网首页
  • 登录
  • 注册
滨州文联网
  • 首页
  • 资讯
  • 文联工作
  • 线上展厅
  • 文学园地
  • 网上剧院
  • 会员文综
  • 文艺评论
  • 会员平台
  • 县区文联
  • 文联概况
首页 > 文学园地
  • 《荐官记》在第二届“青未了”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中荣获优秀廉洁剧目
      7月4日,第二届“青未了”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评选结果揭晓,我市阳信县报送的作品东路梆子《荐官记》荣获“戏剧唱廉”板块优秀廉洁剧目(戏曲电影类)。  本届大赛以“岱青海蓝·廉铸初心”为主题,由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山东省纪委监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南市纪委监委主办,济南高新区党工委、济南高新区纪检监察工委、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设置“光影映廉、戏剧唱廉、美术创廉、文学述廉”四个门类,共收到全国30个省(区、市)报送的各类作品39384部。为确保大赛评审规范专业,成立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领衔的30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历经初评、复评、终评三轮严格筛选,338部作品脱颖而出。  获奖作品东路梆子《荐官记》以东汉安帝年间为背景,讲述了寒儒王密求官、为官、失官、悔官的人生历程,塑造了杨震、王密、樊丰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败和人性善恶的复杂交织。

    2025

    07-05

  • 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特聘艺术家王新生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授课
    6月24日,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特聘艺术家、一级编剧、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新生受国家艺术基金“地方戏剧种小戏青年编剧人才培养”项目邀请,以“小戏创作的基本规律”为题为学员们进行专题授课。授课中,王新生老师从当前全国戏剧创作实际出发,列举了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同时批评了思想陈腐、价值混乱、审美低下等不良现象。他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指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方法决定了创作理念,而创作理念又直接影响到选材的眼光、开掘的深度和作品的高下;现代意识是对社会人生的现代化深刻理解与认知,而非仅仅外表现代而观念腐朽。他提醒学员们,戏剧编剧需保持清醒,避免被错误认知裹挟或同化。王新生老师还分享了199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剧班进修的经历。他经老师点拨,在痛苦反思后领悟到创作应从人物和人性出发,并揭示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印记。他指出,编剧入门并不难,难的是不断地脱胎换骨、向死而生。随后,他提到小戏创作中戏剧观念确立的问题。要明确戏剧编剧是身兼文人与艺术家身份的职业,小戏创作既是文学创作也是艺术创作。选择做文人,就要具备文人的见地、胸怀、气度、风骨、操守和担当,这也是艺术家的天赋使命所在。要将“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深刻感悟,写自己想写、该写的,还艺术以本来面目。即便是命题作文,也要转化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他强调,艺术是有责任的,它与哲学、科学并称为人类的灵性之光。艺术是最独立、最自由、最自我,也最人性的。言为心声,愤怒出诗人,戏剧编剧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旦丧失艺术人格,也就失去了艺术家最根本的东西。结合具体创作,王新生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授:1.追根溯源:中国戏曲的“不二”基因与文化自信中国戏曲的源头在哪?为什么它能形成与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戏剧样式?课程伊始,王新生老师便以深度追问,带领学员回溯中华文化之根脉。他通过讲述自己请教的经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二法门”的核心要义——“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着两边”,如同道家的阴阳鱼,是一种阴中阳、阳中阴、阴阳和合而成又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王新生老师以一杯咖啡为例,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内在成因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人生智慧,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就是中国的一元论,也是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源头,这与西方“写实”艺术形成鲜明对比。他强调,理解这一文化根脉,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我们的戏曲从“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创作规律,到“和为贵”“天人合一”的终极人文关怀、价值追求,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青年编剧既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要继承古人“变”的精神。2.创作规律:小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大戏的基本特征王新生老师指出,小戏的基本特征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表现一个完整而简短的戏曲化行动”。“有限的时空”是指时空要相对集中,不可上下几千年、纵横八万里。“完整而简短”,是指结构的完整性和对小戏尺寸的把握。“戏曲化行动”则是指以戏曲特有的艺术手段来完成人物的行为动作。“戏曲是行动的艺术,不是案头文学”,王新生老师强调,张庚先生“以歌舞演故事”的定义,其核心在于“戏曲化”和“塑造人物的完整情节”,而“戏曲化”则是历经多少代人的提炼、夸张、美化而形成,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戏曲化是行动的定语,行动才是主要的,它是指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符合其性格发展逻辑的行为动作,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内心冲突和心路历程。戏曲化动作必须是人物内在情感的外化,所以写剧本要直指人心,给二度创作提供塑造人物、展示才艺的空间,不可把戏写满写死。谈到现代戏创作的困境时,他说:“古人有宽衣大袖可舞水袖,当代人演现代戏如何展示身段?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可丢了‘写意’的本体。”云南的花灯小戏《冤家亲家》、江苏的小锡剧《吴二赖讨田》的成功,正是因为“表导演合力找到并成功运用了塑造人物的戏曲化手段”而满台生辉。3.实战技巧:“一小二巧三折腾”,让小戏“小而精、小而深、小而有趣”小戏的选材要小,但要小题大做。王新生老师分享自己的选材标准:“一、小人物、小事件;二、能构成轻喜剧;三、内涵丰厚,能触及生活的本质、人性的深处以及人性背后特定时代的文化印记。”他以《陈毅理发》《书记吃面》等获奖作品为例,说明“小事件”如何承载“大主题”;《闹猪场》聚焦“配猪不成反成宰猪”的小事,却能引发对乡村生活的思考;《老冤蛋收礼》以‘送礼变收礼’的反转,道尽民主之艰难。小戏的结构要巧,开篇如凤头“薄皮大馅,开拳就打”,中场如猪肚“丰厚扎实、跌宕起伏”,结尾如豹尾“干脆有力,余味无穷。”王新生老师提出更通俗的说法:“系个疙瘩解个扣。疙瘩系要系得紧,解要解得脆,一解即收。”以《老冤蛋收礼》为例,“送礼变收礼”一开场就悬念扣人,系个疙瘩;随后疤瘌妻软硬兼施,逼得老冤蛋无路可走,老婆也闹离婚,疙瘩越系越紧;最终老冤蛋憋出个馊主意——假投票,反转解扣,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王新生老师还指出,戏剧创作从来是顺则凡,逆则仙。顺着大溜走,就只能做庸常之辈,出平庸之作;逆着时尚行,才有望独树一帜,铸就千古文章。“有戏没戏,全在折腾。不折腾几个来回,人物就立不起来。”王新生老师强调,折腾不是瞎折腾,而是“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将其置于困境,另其不断挣扎。也就说,要拧着写。”他以《九品官上树》为例,村长帮扶寡妇,却怕老婆生疑,更怕老婆的苕帚疙瘩,吓得爬到树上喊证人,谁知作证的越描越黑,害得村长爬上爬下,人物被折腾得狼狈不堪,戏也就妙趣横生,形象也就光彩照人。如果不肯折腾剧中人,岂不是成心折腾观众?4.扎根人民:小戏作为“草根艺术”的使命“小戏作为草根艺术,要面向基层、面向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王新生老师批评当下某些创作误区,如少数扶贫题材的戏剧所陷入的形式主义。我们的戏要敢于揭示生活中的荒诞,引发对群众疾苦的关注。 同时,王老师呼吁青年编剧,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别坐在办公室里“编故事”。例如,他写《梨花雨》,从报纸上看到“老师三次动员失学儿童”的小事入手,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虚构出老师女儿与学生爷爷同一天生日的情节,从而挖掘出基层教育中的人性光辉。课程最后,王新生老师以自己的创作感悟激励学员:一、读书很重要,但思考比读书更重要;二、无发现不要写,无冲动不要写,无思考不要写,无价值不要写;三、写戏须用心,但不可太着力;四、人的深刻便是社会的深刻,对人的准确把握就是对社会的深刻揭示;五、用有为之心,求无为之法,方为真境界。课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创作出更多扎根地方、反映时代、群众喜爱的优秀小戏,让地方戏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2025

    07-02

  • 火天印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篆刻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长河中,篆刻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近日,火天印社汇聚16位篆刻艺术家精心创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篆刻作品58 枚,这些作品或古朴典雅,或灵动飘逸,或大气磅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24 字箴言巧妙融入其中,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2025

    05-28

  • “墨韵匠心·职韵悠长” 邹平市职工群众书法展暨第五届书法精品展开幕
    5月16日,由中共邹平市委宣传部、邹平市总工会、邹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邹平市书法家协会、邹平市工人文化宫、邹平市美术馆共同承办的2025“墨韵匠心·职韵悠长”邹平职工群众书法展暨第五届书法精品展在邹平市美术馆正式开幕。邹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欣,邹平市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秦向水,邹平市宣传部副部长栗琳,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董峰,邹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路用强,邹平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夏应东出席开幕式。本次书画展获奖、入展作者,邹平市书法家协会的部分会员,邹平市广大书法爱好者参加开幕式。参观展览现场佳作自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广大职工群众和书法爱好者积极响应,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投递作品150余件。这些作品或雄浑豪放,或清雅隽永,或古朴庄重,或灵动飘逸,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才情,展现了邹平职工群众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经过严谨公正的评选,15位作者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扎实的艺术功底,更融入了对生活、对劳动、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展期预计两周左右,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往邹平市美术馆参观,一同感受墨香四溢的艺术盛宴,领略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5

    05-20

  • “山河锦绣”·中国画作品六人展佳作欣赏
    4月26日上午,“山河锦绣”·中国画作品六人展在市档案馆隆重开幕。展览汇聚李瑞平、张志斌、李玉泉、黄泽民、张元斌、魏梅峰六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130余幅,或雄浑壮阔,或清雅空灵,六位作者以中国画的独特韵味,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和人文情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六位画家的佳作。李瑞平李瑞平,1951年出生,山东博兴县人。现为山东省美协会员,滨州市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历任滨州市政协第八、九届副主席、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政委、滨州市书协、美协名誉主席等职。张志斌张志斌,山东东营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副主席,滨州分会主席,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画院高级画师,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滨州学院兼职教授,滨州市文联艺术顾问,滨州市艺术档案收藏馆艺术总监,滨州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滨州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滨州工业园区企业家协会国画院院长,滨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孙子故里书画院院长。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滨州市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常务副主席,第四届、第五届主席。李玉泉李玉泉,字佰川,山东利津人,1955年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第六次、第八次全省代表大会代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中国画院院委,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滨州画院名誉院长,滨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滨州市文联艺术顾问,滨州群星书画院院长。山东省第二十六届新人新作展评委,山东美协花鸟画写生创作班导师,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获得者。黄泽民黄泽民,1956年9月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于烟台大学法律专业和山东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滨州市美术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滨州市检察官文联主席。现任中国检察官文联书画协会理事、山东省漫画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收藏家协会顾问、滨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客座教授。师承中国山水画大师宋雨桂先生。一百余幅作品和艺术推介分别在人民日报、求实杂志、检察日报、中华英才、中国美术报等众多媒体刊发。张元斌张元斌,1956年生,山东省东营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滨州传媒集团书画院院长,滨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滨州日报主任编辑。现任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滨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滨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主任,黄河三角洲书画院院长,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理事,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滨州分会副主席。魏梅峰魏梅峰,1978年12月生,山东惠民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张大石头)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山东省美协理事、滨州市第二届青联委员、滨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2025

    05-04

  • 《渤海》2025年3月 第1期

    2025

    04-28

  • 三三见久·当代书法九人展 | 冷柏青作品
    展览名称:三三见久·当代书法九人展主办单位: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滨州市吴式芬金石文化研究会、滨州市工人文化宫展览日期:2025年4月12日—4月18日展览地点:滨州市工人文化宫美术馆冷柏青1970年出生于湖南祁东,祖藉道县。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正高二级岗专家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著有《四川东汉崖墓题记研究》《四川汉代砖文研究》《巴蜀汉代刻石》《巴蜀书画传承与创新工程——冷柏青》《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精选——冷柏青》等。节录《春秋繁露》 斗方 68cmx69cm《古诗四首》横幅 22cmx133cm杜甫《绝句》条幅 246cmx62cm杜甫《古柏行》四条屏 137cmx23cmx4《古诗四首》横幅 31cmx175cm杜甫《蜀相》 条幅 247cmx45cm《寒山帚谈》条幅 181cmx24cm

    2025

    04-21

  • 艺术家空间丨李玉旺:笔墨从心
    1966年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山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童年时,跟随姥姥剪窗花受到美术启蒙;1982年考入了青岛工艺美校织绣设计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德州市地毯厂担任图案员,从事地毯及挂毯设计工作;1995年开办巴洛克艺品公司,主营奥比松挂毯图案设计、制作和出口;2015年,放弃前期事业,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首届研修班重拾绘画梦想;201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2020年,入职山东画院;被誉为“一匹闯入美术界的黑马”。中国画作品《使命》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中国画作品《筑梦》获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作品、论文和文章发表在《美术》《中国美术》《美术观察》等专业刊物。“心迹”“自囚”"渺小"“手艺”“惬意”“谈笑”“写画”“入画”“撷光”《使命》・ 2019年纸本重彩 ・ 178cm x 195cm《助梦》(合作)・ 2019年张见、齐鸣、李玉旺、李朋帮、李丹、管海龙纸本重彩 ・ 286cm x 546cm《欢乐春节》(合作)・ 2021年何家英、张见、李玉旺、何梦琼、李朋帮、李浩、李丹工笔重彩 ・ 240cm x 540cm《瑶·殇》・ 2017年纸本重彩 ・ 170cm x 213cm《四君子图》・ 2021年绢本・ 65cm x 188cm《藏女》・ 2023年纸本设色・ 70cm x 138cm《守护者》・ 2023年纸本设色・ 80cm x 180cm《筑梦》・ 2024年纸本重彩・ 209cm x 217cm(作品图由受访者提供)

    2025

    04-01

  • 张宝庭:一个甲子的鼓书梦
    正月里的一天,下午的暖阳正好,温柔地拥抱着田野。在无棣县水湾镇东庙村舞台上,虚岁整80岁的张宝庭坐定,开始给徒弟伴奏,“这老爷子还上台呢?家里好几代人都听过他的书!”围观的乡亲们说。张宝庭的鼓书生涯很漫长——他拜师学艺,登台60多年,夫妻搭档,走街串巷,过户穿堂,一路走一路唱。他赶庙会、唱红白事、进剧场,坐过牛车、马车、摩托、轿车、火车、飞机,住过大队部、牲口棚、大车店,躺过破庙里的麦秸堆、农家的热炕头,也睡过大酒店的席梦思……一鼓一弦儿一副板儿,一弹一唱一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北大鼓艺人张宝庭的故事。为传承鲁北大鼓,曾下跪求援张宝庭很少跟媒体打交道,多年前,却因为一次意外,他成为新闻主角。2010年11月,在“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颁奖晚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张宝庭、杨文芝夫妇突然下跪求援,呼吁大家救救鲁北大鼓。“我为什么在直播现场那么激动?是因为我死过一回,再回到舞台,深感传承鲁北大鼓的不易!”张宝庭说,鲁北大鼓传世百年,谢派嫡传弟子有10余人。2010年,张宝庭的大师兄田玉坤、二师兄牛祥泉、四师兄王文华、师弟孙文艺已谢世。当时,三师兄徐承槐已78岁高龄,师弟吕建国半身不遂,师弟刘振国改行。2009年,张宝庭的左叶肺发现一个肿瘤,情况很不乐观。他回忆说:“当时,我不想治病了。可转念想起师傅的临终遗言,让我把鲁北大鼓发扬光大,我又改变了主意。”张宝庭在江西省新余市经6次用药,33次放疗后,终于从死神那里爬了回来。虽然身体逐渐好转,但他自此虚弱了很多,尤其他的嗓子严重受损,便不再演唱,只作伴奏。可他即便说话吃力,每当学生有问题询问他时,他又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什么这么拼?张宝庭说,他从1962年开始唱鲁北大鼓,他感恩这门手艺,让他能够养家糊口,拥有体面的生活,他也感恩这舞台,让他们夫妻搭档唱了一辈子。16岁学大鼓,18岁拜师谢宝华鲁北大鼓由无棣说书艺人谢宝华融合鲁北民间小调、西河大鼓、胶东大鼓、吕剧等音乐所创,其曲调婉转优美,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浓郁。1965年,谢宝华到惠民地区汇演时,被山东文教局张军定名为“鲁北大鼓”。2008年,鲁北大鼓被评为市级非遗。2009年11月,作为西河大鼓的分支,鲁北大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作为开宗立派之人,谢宝华功力非凡。张宝庭说,他的师父谢宝华记忆力极强,堪称“过耳不忘”,书听一遍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而且创作能力强,自编自演有《鞭打芦花记》《朱元璋放牛》《黑驴段》《火焰山》《猪八戒拱地》等书段。1950年,22岁的谢宝华与西河大鼓名角左金魁设擂赛艺,“大战”3个昼夜,一鸣惊人。此后在无棣、庆云、海兴等地,每逢节庆,乡民争相邀请谢宝华来说书。他年年到胡集书会竞技献艺,场子特别好卖,被各村争抢。后来,谢宝华被称为“盖山东,压黄骅”。1959年,谢宝华加入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张宝庭18岁时,拜师谢宝华。张宝庭出生在无棣县小泊头镇东芦马村一个庄户人家。张宝庭全家人爱听戏,他自小受到了文艺滋养。他的父亲是东路梆子演员,先加入无棣县东路梆子剧团,后又加入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幼时,张宝庭就跟着大人咿咿呀呀地学唱。16岁时,父亲给张宝庭两个选择:学戏还是学鼓书?张宝庭坚定地选择了学鼓书。张宝庭说,他听书上瘾,更喜欢说书。他的父亲请河北艺人于长青到家教学,拜师作科,连续教了张宝庭两个多月。18岁时,张宝庭跟着谢宝华学艺两年,同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的妻子杨文芝也是谢宝华的学生。张宝庭坦言道:“我俩是师父介绍的,而且俩人都干一行,彼此不嫌弃。要不然,人家外行看不惯你在鼓书里整天五迷三道的,日子会过不下去的。”诚然。张宝庭一辈子没转行,晚年更是持续整理了大量老书、新书、韵调,关键原因就是他们两口子合作,互相搀扶着往前走。串乡卖艺初心不改,鲁北大鼓有了新气象走江湖,串乡卖艺,是个什么场景?1979年春节,以谢宝华为召集人,无棣民间艺人齐聚信阳镇谢家庄,20多人在大集上轮番上阵,昼夜表演。演出持续到正月十二,谢宝华带队一起赶往胡集书会,被村民争抢下书单。“那时,我们正月初二从家里出发,边走边说,一直到潍坊。然后换一条线路,再说回来,已是五月初一。”张宝庭说,最火爆的时节,他们走村串巷,随处开场,为农民说唱《隋唐响马传》《杨家将》《姜公案》等,好不惬意。1986年2月,以谢宝华为队长的无棣曲艺队在谢家村演出《大闹平安州》,入场2500余人,当时票价15元一场(整场),计演出6场,共收入90元。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张宝庭说,那时候有的大队组织村民看大鼓,一户给的一瓢玉米粒,就是他们的演出费用。说书之路很艰苦,唱半年回不了家,顾不上孩子,院子里的雪厚得可以埋人。但张宝庭对此不后悔,他说,说书的日子里,跑江湖、见朋友,每天都有新鲜事,最舒心的是老百姓爱听书,顾不上吃晚饭就蹲守演员“书接上回”。后来,曲艺市场萎缩,张宝庭遇到了难题。为了传承鲁北大鼓,他变卖了家中牲口,但帮助不大,但张宝庭初心不改。如今,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推动下,鲁北大鼓有了新气象——张宝庭被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聘任为艺术顾问,很多学生已经能登台表演鲁北大鼓;无棣鼓书院揭牌,张宝庭的徒弟康玉印是院长;鲁北、冀南很多年轻艺人前来拜师,他的功夫有了更多传人……2024年4月20日,他一次就代师收徒杨智琴、徐智云、李智凤、张智红4人。可惜的是,张宝庭的妻子杨文芝不幸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在部队时是一名文艺兵,转业后进入厦门市某区宣传系统工作。他的孙子从小热爱舞台,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张宝庭平时爱刷微信,他最爱看孙儿的表演片段和徒弟们的练功视频。

    2025

    03-31

  • 时光的记忆|“书”香胡集,“会”聚精彩

    2025

    03-26

滨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鲁ICP备09072207号-9
滨州日报·滨州网技术支持